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银行打工人到手的绩效工资,也有可能被追回。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中国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中原银行、东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披露了2024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情况。其中,中原银行为首次披露,招商银行今年则选择了不公布具体的金额。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去年“反向追薪”金额最高,达3250万元;渤海银行追索扣回612人绩效薪酬2403万元,相当于人均被扣回3.93万元。
有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反向追薪”的情况在银行已经很普遍,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已成为行业常规机制,当员工因违规操作、履职失当等行为给银行造成风险损失时,银行可以对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实施追索扣回。“但有时候也会造成纠纷,一些员工不认可绩效被扣回的标准,而且流程也会比较长。”
中行“反向追薪”金额最高
据中原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该行绩效追索扣回2010.76万元。据了解,这是中原银行首次公开披露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具体金额。该行2022年度曾提及暂无绩效追索扣回的情况。
2024年,中国银行共计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金额合计3250万元;浙商银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3033.78万元。
瑞丰银行年报披露,在规定期限内,该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员工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损失暴露有权追索扣回已发绩效薪,报告期内,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10.73万元,较2023年增加17.77万元。
渤海银行披露,该行实施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包括追回已支付的绩效薪酬和止付未支付的绩效薪酬。
2024年,渤海银行追索扣回612人绩效薪酬2403万元,相当于人均被扣回3.93万元;2023年,该行追索扣回499人绩效薪酬2344万元,人均被扣回4.70万元。对比这两年的情况看,该行被追扣绩效薪酬的人员数量、金额增加,但人均被扣回金额下降。
重庆农商银行也建立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机制,2024年内累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143.9万元。2023年,该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110人,总金额88.12万元。
在2021年和2020年的年报中,招商银行均有提及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但并未披露过多细节。2022年报、2023年报,该行则披露了涉及的员工数量和具体金额,但2024年年报则未披露具体情况。
招商银行去年年报提到,该行根据监管要求及经营管理需要,建立了高级管理人员和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员工的薪酬延期支付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相关机制。
部分上市银行未披露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具体金额,但提及了相关情况。比如,交通银行在年报中指出,该行对受到处分、问责的相关人员,均按办法规定止付、追回相应期限的绩效工资。
机制已常态化
什么情况下员工到手的绩效会被银行追回?
中国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制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如在职期间出现职责内的风险损失超常暴露,可部分或者全部追回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并止付尚未发放部分。
渤海银行年报提到,对发生违规违纪及案件尚未定论的、因存在明显过失或未尽到审慎管理义务导致职责范围内风险超常暴露等情形的相关责任人,追索扣回其相应期限内的绩效薪酬。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银行而言,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不仅是落实金融监管的要求,也有助于约束高管和关键人员的高风险行为,提升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并且有助于银行在风险发生后部分挽回损失。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提到,商业银行应制定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规定。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则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条款。
2023年3月24日,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文中提及健全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机制,持续开展薪酬延期支付情况现场检查和评估,数据显示,已有95%以上机构制定实施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某不便具名的银行研究员表示,该机制通过薪酬与风险的动态挂钩,有效强化了 “权责对等” 原则,既是监管部门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也是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争议的案例。
2023年5月,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则民事二审判决书显示,哈尔滨银行天津分行与某支行原行长终止劳动关系后,以2020年11月17日印发的《哈尔滨银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薪酬追索扣回管理办法》为由,向对方追索绩效薪酬共计70.67万元,理由包括“支行存量授信业务普遍存在贷前调查不到位”“评估报告虚假”“贷后管理未尽职”等,但最终法院以缺乏依据且超过仲裁时效为由不予支持。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机制的缺点可能包括员工积极性受影响,觉得收入不稳定;执行标准如果不明确,可能导致不公平;还有管理成本的增加,需要建立复杂的评估和追索流程。
“还要考虑实际执行中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责任,是否有明确的触发条件,员工和银行之间的合同条款是否合理。”他说。